L 贝斯特全球最奢
Listing
联系我们 | contacts us
电话:86 0577 62802291
邮箱:yongjie88888@gmail.com
QQ:85242123
地址:中国 浙江 乐清市 翁洋街道华新工业区

您现在的位置: > 贝斯特全球最奢 >

【开局十四五】北京:争摘高精尖产业“皇冠明珠” 打造世界双奥

2022-07-08 05:42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回望2021年,走进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十四五”开局的首考,中国各地交出怎样的答卷?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有何亮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哪些结构性、局部性的问题需要关注?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新招硬招实招?央广网特推出“开局十四五”系列报道,观路径,看成效,多角度聚焦开局之年新气象、新思考。

  央广网北京1月31日消息“2021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首次实现6项空气质量指标全部达标,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

  2022年1月4日,在新年北京市政府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环保局宣布北京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这个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的“奇迹”,只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北京市交出的靓丽答卷之一。

  过去一年,北京市在科技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改革开放、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书写了多个“首善样本”:

  北京市经济总量预计首次突破4万亿元大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全国第一;

  北京市涌现出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研发出“长安链”等一批具有重要产业带动的底层技术;

  北京市率先实现两个新冠疫苗上市,国内首个特效抗体药研制成功,累计生产新冠疫苗50亿支;

  北京市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50亿美元,新设外资企业增长超过50%,901家首店(含旗舰店)落地北京,是2020年入驻首店数量的近5倍;

  北京市集中破解历史遗留房产证难办等27个高频问题,十几万套房屋打通登记路径,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扩增1.3万个、中小学学位新增2.8万个……

  “九万里风鹏正举。”2021年,尽管面临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挑战,但“双奥之城”北京,依然用多项高质量发展的“首善记录”,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

  在北京冬奥会倒计时一个月的日子,北京公布大气污染治理所取得的成绩,这个“新年第一发布”意义非凡。

  2013年1月,北京经历了59年来雾霾天气最多的一个月,全月有26天为雾霾天。当年达标天数仅为176天,重污染天数则高达58天。一时间,“离京躲霾”成为网上的热词。

  2021年,北京市优良天数猛增至288天,较2013年增加112天;在蓝天显著增加的同时,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至8天,较2013年减少50天,降幅高达86.2%。

  “花好几万元装的新风系统,已经有些日子没开过了。”2021年以来持续的好天气,让家住北京的张阿姨都有点儿后悔3年前的决定了:“花的这些钱都快打了水漂!”

  无霾的天气,也冰封了北京市民购买空气净化类新产品的动力。一位网友透露:“卖空气净化器的一个朋友,没什么生意,不得不转行了。”

  20多年来,在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机动车保有量、能源消耗明显增加情况下,北京能够实现大气环境中各项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6项空气质量指标全部达标,这绝非一件易事。

  “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的‘加速度’,是以滚石上山之力跑出来的。”面对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北京从1998年开始,连续实施了16个阶段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和清洁空气五年行动计划、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2005年6月30日,有着80多年辉煌历史的首钢涉钢系统搬迁至河北曹妃甸。据环保部门分析,首钢搬迁能让北京每年减少1.8万吨可吸入颗粒物。

  不仅是做“减法”,更为关键的是,搬迁后的首钢进行了“脱胎换骨”的产业升级。

  首钢集团控股的北京首钢朗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首钢朗泽”),是一家中外合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自主研发的气体生物固碳集成技术,可将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转化为生物乙醇及新型饲料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将无机碳和氮直接转化为有机碳和氮,实现工业体系重塑。

  据首钢朗泽高级副总裁晁伟介绍,公司在曹妃甸工业区的工厂现在每年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25万吨、氮氧化合物排放480吨、颗粒物排放130吨,同时可以生产燃料乙醇4.5万吨、饲料蛋白5000吨、天然气500万立方米。

  在京津冀数千万人齐心协力之下,一步一个台阶,一微克一微克地抠,将大气污染治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逐渐变成了现实。

  在绿色发展方面,2021年,北京不仅创造了大气污染治理的奇迹,提前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多个目标,还在多个方面成绩斐然:

  密云水库蓄水量创历史最高,平原区地下水位回升5.64米,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市域内五大河流全线贯通……

  “目前的达标还不是高水平的达标,也不是很稳固的达标,我们不能懈怠。”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于建华表示,下一步,北京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一微克”行动,力争空气质量更加改善。

  由于奥密克戎毒株的反扑,第一时间拿到病毒样本后,李娜和她的团队紧锣密鼓地投入到各项工作。

  李娜是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灭活疫苗研发团队的带头人之一,她和她的团队核心成员主要负责新冠病毒毒种库的建立与毒种库的各项鉴定,这是新冠灭活疫苗研发过程中最核心的工作之一。

  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后,为了尽快把疫苗研发出来,李娜团队经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工作强度比平时增加了好几倍。

  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李娜团队参与研发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从Ⅲ期临床试验入组启动,到附条件获批上市,只用了短短168天。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疫苗研发团队合影(央广网发 国药集团供图)

  正是在“李娜们”的努力之下,中国新冠疫苗在多条研发线路结出硕果,不仅实现了新冠疫苗的自给自足,还为消除世界“免疫鸿沟”做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2022年1月29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9.98亿剂次;到2021年底,中国已对外提供超过20亿剂新冠疫苗,是全球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

  目前,医药健康已成为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2021年1-11月,科兴中维、国药北生研两家新冠疫苗生产企业累计贡献产值超2300亿元。

  信息技术是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引擎”。2021年,北京涌现出了一批世界级成果:

  2021年1月27日,国内首个自主可控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发布,“长安链”具备自主可控、灵活装配、软硬一体、开源开放的突出特点;

  2021年6月1日,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当时全球最大的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2.0”;

  “悟道”项目主持人唐杰(中)等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央广网发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供图)

  2021年9月25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发布的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突破500微秒大关,打破了2020年3月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组保持的360微秒的世界纪录……

  一次次创新,一个个突破,一项项增长,助推北京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21年北京经济总量首次突破4万亿元大关。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2022年,北京将大力促进高精尖产业能级跃升;进一步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引擎”,推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通信等领域“卡脖子”技术实现新突破。

  “北京市发展高精尖产业,要把充分利用好年轻科技人才放在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副理事长、北京高精尖科技开发院院长汪斌认为,年轻人创业积极性高、动力足,只有他们才能为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带来新突破。

  汪斌建议,北京应制定细致、有效的专项政策,全方位促成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的优秀硕博毕业生留在北京,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这是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源动力。

  “共享冬奥机遇,共谋区域发展。”北京和张家口通过携手筹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不仅为冬奥会构建起专业的服务保障体系,还全面提升京冀在体育、医疗、康养等领域的深入合作,推动产业融合。

  3年前,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敖英芳就任院长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还是一个基本条件很弱的二级医院,根本满足不了冬奥会的要求。

  敖英芳的任务是,将崇礼院区建设成为能够承担冬奥保障医疗任务的高水平医院。时间紧、任务重,但敖英芳和他的团队没有退缩,他说:“作为运动医学人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必须把它扛起来。”

  经过3年全力以赴的工作,2021年,崇礼院区顺利上升为三级医院,成为张家口赛区的第一转诊救治医院,同时成功申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崇礼院区在提升冬奥医疗保障能力的同时,也让崇礼百姓不出县城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敖英芳经常乘坐的京张高铁,构建起北京和张家口之间的“一小时生活圈”(央广网发 肖奔驰 摄)

  不止于此。通过筹办冬奥会,曾经“一矿独大”的崇礼,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冰雪旅游、体育休闲等产业蓬勃兴起。

  张家口市商务局副局长王铁军介绍,张家口建成了两个规模较大的冰雪装备研发制造集聚区,吸引了法国MND、意大利天冰等知名冰雪装备企业,集冰雪装备研发、设计、制造、检测于一体的冰雪装备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与此同时,来自张北地区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绿电,早已通过张北柔直工程输入北京电网,“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早已成为现实。张家口的清洁能源,将帮助北京冬奥会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预计冬奥会期间可减少标煤燃烧12.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

  北京、张家口携手筹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取得的成果,只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1年,北京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深入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成绩。

  作为北京新两翼的重要一翼,城市副中心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目前,北京市分两批赋权城市副中心137项行政审批事项,基本实现了“副中心的事情副中心办”。

  从2021年4月开始,北京通州区分别与天津滨海新区、天津宝坻区、河北廊坊市及北三县提出523项“区域通办”清单,实现企业、群众异地办事“一次不用跑”或“最多跑一次”。

  2021年6月26日,断航百年的京杭大运河,在京冀两地的协同治理下,北运河通州段40公里、廊坊段20余公里实现游船通航。流淌的河水、缓缓行驶的船舶,再现了大运河的古老气韵与旖旎风光。

  据了解,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河北段的连接工作正在推进中,预计到2022年7月,京杭大运河将实现京冀通航。届时,两地的游客将实现乘船赏运河风光、追忆作家刘少棠笔下美景的愿望。

  除了水路相通,北京与河北、天津陆路交通方面的互联互通越来越顺畅。京津城际延长线、石济高铁、津保铁路、张唐铁路、唐曹铁路、京张高铁、京雄城际、京哈高铁京承段等相继建成通车,“轨道上的京津冀”初步形成。

  在加强互联互通的同时,北京非首都功能正在有序向津冀疏解。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丛亮介绍,从2021年起,部分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已启动分期分批向雄安新区疏解。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困扰北京的“大城市病”正在得到有效治理,北京城市宜居水平逐年攀升。

  2021年临近年末收官之际,筹备多年的三里屯太古里西区正式开业,北方首家NIKE RISE零售概念店、运动品牌迪桑特全球旗舰店等全球知名品牌的旗舰店于此落户,太古里西区迅速跃升为全新打卡地。

  “风景这边独好”,在全球经济持续放缓的大背景下,2021年共有901家首店(含旗舰店)落地北京,是2020年入驻首店数量的近5倍。

  三里屯商圈是名副其实的首店“收割机”,2021年入驻首店136家(央广网记者 孙晓晨 摄)

  2021年入驻北京的品牌中,包括134家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时尚品牌。它们以全球旗舰店、概念店形式亮相,打造高能级首店。

  与此同时,本土品牌也纷纷扎堆入驻京城。在2021年入驻北京的首店中,中国品牌有767家,占比约85%。

  中外资本和企业对北京市场的“情有独钟”,一方面,看中的是北京的巨大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北京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

  据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郭文杰介绍,自2021年7月国务院批准北京等5个城市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以来,北京市推出包括消费新地标打造行动、消费品牌矩阵培育行动、数字消费创新引领行动等十大专项行动,目前173项任务年度目标完成率达到了100%。

  十大专项行动实施以来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12月底,北京市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较2019年同期增长10.8%,重点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15.16%。

  值得一提的是,靠着高光的IP、全新的体验、沉浸的场景,北京环球影城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开园首月,北京环球影城带动周边住宿和餐饮业累计税收收入环比增长41.5%。

  借助环球影城在北京市独一无二的带动效应,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在文旅区北部打造文旅商务购物消费的国际街区。即将上市的环球影城北部产业项目混合了多种产业功能,总面积约65.5公顷,总建筑规模高达131万平方米。

  北京市商务局局长闫立刚表示,北京市将优化消费地标布局,依托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和华贸、国贸、SKP等商业综合体,加快形成2至3个千亿规模的世界级商圈。

  更为关键的是,北京市以“两区”建设为契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放管服”和营商环境改革,为中外企业打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

  2021年,北京积极对接国际先进规则和最佳实践,率先实施34项全国引领性政策,上百个标志性项目落地,10项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

  这一年,北京全面完成营商环境4.0版改革任务,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事项新增52个,深化“证照分离”“一业一证”改革,更大范围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全城通办”。

  2021年年末,北京首张药店行业综合许可证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放(央广网发 尚亦城融媒供图)

  2021年,共有7364家境内外企业线上线下参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比上届增长37%,线个。

  “服贸会带给我们的收获蛮多的。”北京云庐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张树鑫近日向央广网记者表示,在服贸会上发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仿真云平台“云朏”后,公司在品牌影响力、曝光度、渠道等方面受益匪浅。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向公司表达了合作意向。

  数据最有说服力。2021年,北京市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50亿美元,新设外资企业增长超过50%,货物进出口规模创出历史新高;新引进德国安联保险资管公司、Paypal旗下第三方支付公司等一批“两区”建设重点项目。

  改革无止境。在营商环境4.0版的277项改革完成后,北京市又推出了包含保护市场主体、维护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行政审批等12个方面、362项举措的“创新+活力”5.0版改革,这些改革将于2022年年底前全部完成。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十四五”开局以来,北京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通过“小切口”解决一批民生痛点难点问题,擦亮人民幸福底色。

  “解决得挺快的!”回忆起半年前的事情,丰台区彩虹家园小区居民郭宝忠依然难掩心中的喜悦。

  由于开发商改变了项目地下部分使用用途,无法通过相关验收,彩虹家园小区1890户居民一直未能拿到不动产权证书。没有房产证,房屋上市交易、孩子上学等都受到了影响。

  无奈之下,焦急的郭宝忠拨打了12345热线。得知情况后,丰台区历史遗留小区未发证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专班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先行为符合登记条件的地上部分建筑办理首次登记和转移登记。

  2021年5月10日一大早,郭宝忠就赶到丰台不动产登记中心办理不动产权证书。“听说能办房产证了,我可等不及了,赶紧来办,拿在手里才踏实!”

  据北京市住建委主任王飞介绍,无证房的历史遗留项目总量不小,大概涉及全市50多万套房屋。市委、市政府将这一老大难问题列入2021年“每月一题”的头号议题,本着“尊重历史、无错优先、违法必究”的原则,把开发建设单位与购房人的责任分开,优先为无过错的合法购房人办理房产证。

  “仅2021年全市就为十几万套房屋打通了登记路径。”王飞表示,2022年北京市的目标是继续推进解决10万套历史遗留住宅项目。

  民生无小事,住房、上学、养老、看病,都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北京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建立接诉即办“每月一题”机制,集中破解历史遗留房产证难办等27个高频问题。

  住房关系千家万户,是重大的民生工程。2021年,北京共筹集建设各类政策性住房6.1万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77个,老楼加装电梯418部。

  教育是国之大计。2021年,北京有序推进“双减”工作,全面加强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校外培训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扩增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1.3万个,新增中小学学位2.8万个。

  2021年,北京通过扎实推进一批民生实事项目,协调解决一批群众诉求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打造具有温度的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趁着“十四五”开局良好的东风,2022年伊始,按照“十四五”规划擘画的蓝图,北京市又对今后一年的工作进行系列部署。“双奥之城”再次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九万里风鹏正举。”2021年,尽管面临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挑战,但“双奥之城”北京,依然用多项高质量发展的“首善记录”,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